“这是对‘包容审慎’的最好诠释”
来源:金台资讯    时间:2023-08-05 09:31:04

编者按: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探索创新,在行政执法领域推出了多项市场有感受度、获得感的改革举措。比如率先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,实现基层一线精细执法,让企业不再因轻微过失而受到处罚、背上“信用污点”;发布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,用对当事人影响最小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;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,解决企业开具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繁、难问题。这些充满温度的改革举措,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,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,是“绣花式”城市治理的鲜活样本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2月初,上海一家智能系统企业经历了一场“虚惊”。因曾获得科技进步奖,企业在官网上对相关产品使用了“最佳”来描述。此举违反广告法,普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充分调查后,适用轻微违法不罚清单,作出不予处罚的决定,同时教育指导企业全面自查改进。“这是对‘包容审慎’的最好诠释,让我们感到了监管的温度。”企业负责人由衷感叹。

“温度”的背后,是精细化执法理念和制度的创新,彰显了法治对高质量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。自2019年推出全国第一份省级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后,上海目前已推出31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,覆盖26个执法领域。这项被称为“有温度的执法”的改革举措,直击企业关切,解决企业痛点,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了更加宽松、包容的环境。

上海开启的这项改革举措实施4年来取得了哪些实效,如何将这项改革推向深处?

设计者:法治框架下“容错”创新

首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的出台,背后有故事。

2019年新春,市司法局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实地走访了十余家民营企业。面对面的座谈会上,企业家们吐露心声:“政府部门对较轻的违法行为,能否不要一上来就处罚,给予企业一定的包容空间?”

比如某家夜宵大排档自称“沪上最佳”,被罚款数万元;一则专利产品广告忘写专利号,被罚款5万元;某家旅店未取得营业执照就试营业,被罚款3000元……一位企业家直言,这些违法行为大多是企业无心之失,一经发现也立即改正,而一旦被罚,不仅经济受损,还会背上信用污点,后续融资、参加招标等都会受很大影响。“有的企业所有资金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万,这一罚可能就是‘灭顶之灾’。”

这些经营主体的呼声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。事实上,对于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,并非没有法律依据,1996年我国第一版行政处罚法就规定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,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,不予行政处罚”。但国内适用这一条的案件凤毛麟角,原因就在于规定比较原则、可操作性弱,执法人员不易实施,比如什么叫作“轻微”、谁来判定、一线执法人员可否自行判定等等,都不明确。

但也正是依托这一条,上海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向:“轻微”的标准不明确,那就将标准细化、具体化,把违法行为中轻微的部分精细切分出来,让执法人员能够实施。新春走访1个月后,2019年3月14日,上海《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》诞生,明确列出市场监管、消防领域34项违法行为轻微不罚的具体标准。

一年后,国务院在全国复制推广“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”,上海的做法也被写入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》。两年之后,新行政处罚法出台,其中第33条在吸纳上海等地经验的基础上,首次扩充轻微不罚种类,增加了“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,可以不予行政处罚”的规定。同年,国家《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(2021—2025年)》明确,“十四五”期间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。

上海清单也在不断迭代升级。2022年8月,上海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》,在国内首次正式明确,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,并确立“清单是处罚法轻微不罚制度落地落实的具体规则”的定位。

执法者:争议少了,理解支持多了

清单实施后,一线执法人员感受到了明显变化——争议少了,执法变得高效了,当事人理解支持多了,也更配合执法活动了。

“以前一遇到违法情节很轻的案子,我们就很为难。”一线执法人员小林说,“立案、审核、决定等各环节的参与人都会犹豫,一个案子要开会讨论好几回。”小林说,后面一旦引起复议、诉讼,短则三四个月,长则两三年,可能一审、二审、再审全走一遍才能完结,过程复杂波折,执法人员要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应对。

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实施后,消解了小林的“烦忧”。清单依法细化明确了轻微不罚的标准,标准一明确,也就减少了各方争议。“对符合清单的行为不予处罚,当事人很认同,其他相关方也没理由再纠缠。 下转 4版(上接第1版)在执法单位内部,各环节的工作方向变得明确,无需反复会商研究,办案流程变得高效了。”小林说。

多位一线执法人员坦言:以前企业看到我们上门,既害怕又反感,“你们一定是来找茬的”。全面实施轻微违法依法不罚后,企业态度改变很多。“执法遇到的抵触少了,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理解和支持,企业整改都很积极。”松江区一线执法人员葛佳毅说。

“清单出台意味着行政处罚法中轻微违法不罚规定真正被激活。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是行政法比例原则的体现,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,采用对行政相对人影响最小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”,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说。对企业不予处罚,并不意味着行政监管“放松”。一方面,不予处罚要符合法定的各项条件,包括要求企业必须改正到位。换言之,违法行为影响到的经济社会秩序必须已经恢复,公共利益已经实现,才能不予处罚。另一方面,执法者要对企业进行教育,指导其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。

在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孙军杰的工作列表中,有一块内容大幅增加,即对企业的教育指导,“有的企业主动带我们看其他业务、请我们‘挑毛病’,有的企业拿着法条、案例现场咨询,有点像求医问诊。”孙军杰说,他要给企业讲解错在哪、为什么错、怎么改、有哪些注意事项,教他们举一反三补漏洞。“企业对这个教育指导环节很欢迎,我们还收到了很多企业寄来的感谢信。”

企业方:向市场释放温情与善意

上海首份清单推出后,似一颗石子在湖面激起阵阵涟漪。很快,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如“雨后春笋”,遍布全国。“各省相互借鉴、比学赶超,拼的是法治化营商环境,最后受益的是企业。”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处长于晓琼说。

据不完全统计,自2019年3月15日上海首份清单实施,至2023年6月底,全市49万余家企业适用清单不予处罚,若以单行法罚则的最低罚款金额计算,减免罚款金额超过7.6亿元。

受益企业的名单很长,有国企、民企,也有外企;有知名大企业、中型企业,更多的是小微企业、初创企业。文化市场免罚清单出台前,徐汇某创意园区一家文化公司因为增设字画买卖业务未备案,受到处罚。该园区有十几家文化公司,一时间人人自危,对执法人员的检查很抵触。2020年2月,上海文化市场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出台,该类违法行为被纳入清单。面对同样的案件,被查处的公司积极整改,还与园区其他经营者坦然交流,互相借鉴,园区经营者纷纷自查改进,经营风气为之一新。

有家受益于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不罚清单的环保企业感叹:“疫情这几年企业日子不好过,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就似雪中送炭,避免了企业因无心之失经济受损。”戴森贸易(上海)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肖傲霜亦深有感触:“希望这样有温度的柔性执法不断拓展,激发市场活力,让更多外企可以在上海安心经营、放心投资。”

“上海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我们的法治工作要聚焦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,切实帮助解决困难,多推出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顺民意的扎实举措,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。”市司法局局长吴坚勇表示。作为率先探索者,上海目前已推出31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,覆盖了26个领域。其中,市场监管、文化市场、城市管理、规划资源、生态环境、民防、消防、气象等8个领域的清单均为本领域全国首份省级清单。四年来,这项改革逐步深化,不仅上升为国家层面要求,也在跨省地域间形成共识。2022年初,上海市牵头,联合苏浙皖三省推出了长三角文化市场、气象领域2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;2023年,又推出长三角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不罚清单。

“这项由上海发轫的制度改革,向市场释放了温情与善意,给予了企业更大的包容和支持,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建设,更深刻映射出上海崇尚法治、精细化治理的本色。”国浩律师(上海)事务所主任李强这样评价。(记者 王海燕 刘雪妍)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中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